-
磨料磨具行業新標準一、國家鼓勵制定團體標準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簡稱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標準化改革的一項重要
-
機床工業發展的四個主要動力從范圍來看,過去40年來機床工業的主要發展動力可歸納為“四大紅利”,即改革紅利,公開紅利,發展紅利和人口紅利。1.改革紅
-
通過數控機床的自主創新初次突破250,000臺2011年我國機械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6.89萬億元,同比增長25.06。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2013億元,同比增長21.14。在列入快報統
-
數控機床出現問題怎樣找到并排除數控機床維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將可能會出現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進一步的維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現如今,機床行業正在展示一些新的發展。不僅需求減少,而且廠家的成本不斷遞增,這影響了廠家的生產和運營。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普遍良好,但仍需要做好準備。我們不僅要看到有好處的一方面,我們需要增加對發展的信心。
我們必須充分預見局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為困難和挑戰做好準備,努力工作,爭取穩定。因此,企業應該尋求發展新思路,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機遇。
國內外經濟新形勢
要說中國機床行業的發展態勢,首先是拉動工業增長的內外需動力減弱,如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仍在持續發酵,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需求減弱,國內鼓勵固定資產投資和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逐漸退出,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增速也開始回落。其次是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受融資環境、用工成本、利率匯率、能源原材料價格以及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成本上升,生產經營難度加大。從機床工具行業情況來看,2011年第三、四季度,行業新增訂單呈現下滑趨勢,業內人士普遍持謹慎態度。其中低檔產品訂單下降幅度較大,重型、大型機床產品訂單下滑明顯,尤以大型重型機床為*,多數企業調低了今年的市場預期。
謀求發展新思路
當前,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面臨產業結構調整,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及企業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附加值高、綠色環保、科技含量高、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產業及其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預示著對高端機床的大量需求。中國工業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到了前進道路上的轉折點,必須放棄之前那種效率低下的粗放經營和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并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之路,轉為走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種變化了的外部環境,將給機床工具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讓企業思考今后生存和發展之道。目前已經有許多機床企業順應市場的轉變而發展,全行業在近幾年的結構調整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管理創新和企業結構調整,對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集中精力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則不僅著眼于產品結構調整本身,還對產品的營銷模式進行大幅調整、創新,如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或通過金融機構向用戶提供分期付款業務,以應對當前用戶面臨的資金緊張局面。在產品的升級換代、新產品的研發方面,有一大批機床制造企業取得了不俗成績,瀋陽機床集團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大力開發和生產市場廣闊、技術附加值高的先進產品,其中以TH61140、TH61160為代表的臥鏜式加工中心,實現了大型落地銑鏜床數控化,全部達到6軸控制、4軸聯動、360°任意旋轉。而五軸聯動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等一系列高端產品的研發成功,不僅使中國大型數控落地銑鏜床的研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高端裝備的國際市場上占了一席之地。
再如,陜西漢江機床有限公司針對國內壓縮機行業快速發展,而關鍵零部件的加工設備完全依賴進口的矛盾,開發出精密螺桿轉子粗、精加工設備,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并以此為契機,調整企業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開發出自己的螺桿壓縮機主機產品。
突出重圍新機遇
一個新的產品或產業的形成,往往是與市場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零配件制造、小型精密模具制造、五金制品、家具制造等行業的快速增長,催生了雕銑機的誕生,而后者又需要電主軸配套,據悉,現在江蘇星晨、無錫博華、安陽萊必泰、廣州昊志等都能生產出為雕銑機配套的從普通級到高精密級的不同層次的電主軸,這些企業就有可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努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企業“突出重圍”的又一戰略方向。業內專家認為,制造服務業已成為世界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內容,從全球范圍來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在向制造服務型延伸,向產業鏈的兩端拓展。有跡象表明,制造服務業將會是未來制造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統計顯示,全球有兩成的跨國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50%。武漢華中自控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和武重集團都是工信部機床再制造試點企業,僅2011年前10個月,華中自控公司獲得23臺套重型、超重型機床的再制造訂單,而武重集團完成了16臺重型、超重型機床的再制造,機床再制造于去年的年產值有望達到1億元人民幣。制造業服務型企業雛形初現。